卡尔费休法测定水分含量的原理是什么

卡尔费休法(Karl Fischer Titration)是测定物质中微量水分的经典方法,核心原理基于碘与水的定量化学反应,具体过程可拆解为以下 3 步:


  1. 核心反应触发:在特定溶剂(如甲醇)中,碘(I₂)与水(H₂O)首先发生反应,生成氢碘酸(HI)和次碘酸(HIO),反应式为:
    I₂ + H₂O → HI + HIO
    但此反应可逆,无法直接定量,需后续试剂推动反应完全。

  2. 反应不可逆化:体系中的二氧化硫(SO₂)与甲醇(CH₃OH)结合生成甲基亚硫酸(CH₃OSO₂H),后者会立即与第一步生成的次碘酸(HIO)反应,生成甲基硫酸氢盐(CH₃OSO₃H)和氢碘酸(HI),反应式为:

  3. 默克卡尔费休试剂
    CH₃OH + SO₂ → CH₃OSO₂H
    CH₃OSO₂H + HIO → CH₃OSO₃H + HI
    这一步消耗了可逆反应中的 HIO,使第一步反应持续向右进行,直至水分完全被消耗。

  4. 定量终点判断:体系中加入有机碱(如吡啶),用于中和反应生成的酸性物质(HI、CH₃OSO₃H),维持反应环境稳定。当样品中的水被完全反应后,过量的碘会使体系发生电极电位突变(或通过目视观察颜色变化),此时即为滴定终点。


通过记录滴定终点时消耗的卡尔费休试剂(含 I₂、SO₂、有机碱、溶剂)体积,结合试剂的 “水当量”(每毫升试剂可反应的水质量),即可根据公式计算出样品中的水分含量,实现精准定量(检出限可达 10⁻⁶级)。


  网址:https://www.pschina66.com/

  更多资讯可致电15618136059咨询。


在线咨询

  电话

15618136059